今年1月,當芝加哥出現首例新冠病毒病例時,它們的基因特征與幾周前在中國出現的病毒相同。但是,當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的傳染病專家奧澤(Egon Ozer)對從當地病人身上抽取的病毒樣本進行檢測時,他注意到病毒基因結構上一些不同的東西。
病毒一次又一次出現了變異。這種變異與歐洲和紐約出現的疫情有關,到今年5月,在奧澤測序的所有基因組中,95%都發現了這種基因。
乍一看,這種突變似乎微不足道。大約有1300種氨基酸作為病毒表面蛋白質的組成部分。在突變病毒中,只有一種氨基酸(614)的遺傳指令在新變種中從“D”(天冬氨酸的簡寫)轉變為“G”(甘氨酸的簡寫)。
但是發生變異的位置很關鍵,因為變化發生在基因組編碼最重要的“刺突蛋白”的部分。刺突蛋白是一種突出的結構,賦予了新冠病毒冠狀的外形,并使其能夠像竊賊開鎖一樣進入人類細胞。
變異的普遍性是不可否認的。全世界的研究人員已將這種新病毒的大約5萬個基因組上傳到一個共享數據庫,其中約70%攜帶突變基因,官方命名為D614G,但科學家們更熟悉的名稱是“G”。
“G”不僅主導了芝加哥的疫情——并已席卷了全世界。現在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弄清楚這意味著什么。
至少有四項實驗室實驗表明,這種變異使病毒更具傳染性,這些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議。另一項由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(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)科學家領導的未發表的研究聲稱,G型病毒的患者體內實際上有更多的病毒,這使得他們更有可能將病毒傳染給他人。
這種變異似乎并沒有使人的病情加重,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擔心它使病毒更具傳染性。
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(Scripps Research)、一項有關G變體未發表研究的主要作者崔承哲(Hyeryun Choe)表示:“流行病學研究和我們的數據一起,真正解釋了為什么G變異在歐洲和美國的蔓延非常快。這不是偶然的。”他的研究顯示,G變異增強了實驗室培養細胞的傳染性。
但是,G變體占據主導性可能還有其他的解釋:如基因數據收集地點的偏差,突變病毒在易感人群中早期立足的時機的巧合。